新闻中心 > 时代视角
【2020.03】直面存量市场,浅析城市有机更新
前言: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,商业地产行业在前几年可谓风头无两。大批开发商涌入,经历多年的发展,自2015年开始,成都的商业地产逐渐进入存量市场。时至今日,待开发地块已所剩无几。
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,商业地产行业在前几年可谓风头无两。大批开发商涌入,经历多年的发展,自2015年开始,成都的商业地产逐渐进入存量市场。时至今日,待开发地块已所剩无几。于是,整个行业正式从比拼“体量”的阶段进入了比拼“质量”的阶段——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注重自身项目的打造和运营。但受制于NPI考核,开发商在调整中往往显得畏首畏尾。于是,广大品牌商将视线投向了城市有机更新。


何谓城市有机更新?
城市有机更新是20世纪90年代,由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旧城改造思路,区别于传统的“拆一建多,退二进三”,城市有机更新倡导“采取适当规模、适当尺度,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,妥善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,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,使每一片城区的发展都达到相对的完整性。”在保持原有建筑历史意义的基础上,开拓创新,寻找过去与未来的平衡。


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与现实应用
自城市有机更新概念提出以来,在初期也曾走过一些弯路,如北京城四合院的贸然拆除,对北京的文化底蕴造成了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,于是全国各地的有机更新都走的小心翼翼。
2014年,耗时7年严密规划的成都太古里正式落成,第一次采用有机更新的方式,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城市名片。太古里惊艳现世,又恰逢成都地产进入存量市场,于是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正式与商业地产交汇,祥和里、大川巷等产品在近几年逐渐呈现,起码在成都范围内,传统老商业街的重新打造,是最常见也最成功的有机更新方式。


祥和里通过与成都志愿者协会的合作,将志愿服务引入街区商业架构之中,使老街重现活力。




 
大川巷将艺术元素与建筑融为一体,打造成都首条原创画廊街。
城市有机更新的商业机遇
城市的有机更新不仅为老建筑替换了新血液,也带来了十分可观得商业机会。
优势一:核心地段,消费力旺盛
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往往处在第一批城镇化的区域,其物业形态、配套设施等固然存在缺陷,但其中心城区的地段优势不容小觑。旧城一方面代表建筑的老化,但另一方面也代表时间的长久,其数十年形成的稳定居民群体是新商圈所不能比拟的,同时其居民多以老人和儿童为主,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游逛,进而形成消费。
优势二:公区形态有保障,不会形成过饱和的商业氛围
打造特色区域是购物中心常用的手段,通过对公区的特色内装,削弱固定区域动线上的劣势,吸附客流。城市有机更新核心在于调整老城区的风貌,本身便具有媲美特色区域的场景优势,搭配已有的客流优势,对商家经营有巨大的利好。
优势三:政策扶植,宣传曝光渠道多样化
城市有机更新旨在打造区域新名片,本身即为各个媒体的重要关注点,同时从商业价值、品牌资源、呈现出的最终形象、文化价值等渠道均有报道价值,存在极多的曝光渠道,项目前期流量有极强的保障。


 
虽然有机更新项目存在诸多利好,但同时也伴生了一定风险。
风险一:消费人群年龄分布两极化
虽然项目大多地处城市中心地段,但由于物业老旧,居住的人群以老人和儿童为主,虽平均收入水平不低,但消费欲望较弱,进而可能导致消费力不足。
风险二:物业条件难以匹配部分业态
受周边居民楼限制,部分餐饮及娱乐业态难以进驻,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态的丰富度


 
城市有机更新与商业结合的典型方法
模式一:仅进行形象改造,商业自然发展
该种模式下,责任部门仅对项目的物业结构、景观设计上进行改造升级,使其达到可以满足现阶段市容要求的水平。商家仍以自然汰换为主,自由度较高,也更加符合市场规律,存在多元化发展的机会。但由于缺乏引导,该方案仅适用于老旧的、成熟的、自然经营良好的特色商业区的改造升级。
模式二:在形象改造的基础上,市政给到业态引导
该种模式在模式一的基础上,有了一定的业态规划,由市政主导,通过沟通、补贴等形式,引导区域内业态向某一方向发展。该种模式较为温和,对各类项目均有一定借鉴意义,但多应用于市中心的社区商业。
模式三:由市政委托专业策划运营单位,统一规划经营
上述两种模式对商圈人口及消费力均有较高的要求,针对相对偏远的,区中心型的改造项目,通过上述方案难以实现有机更新。
针对该类型的项目,从今年起,更多项目选择将后期经营结合到设计中来,委托专业的第三方进行统一经营,以解决该区域在客流、物业、知名度方面所面临的困境。


时代观点
2020年起,越来越多的旧城出现改造需求,经营与设计的结合也成为了核心诉求,城市有机更新项目逐渐大放异彩,必将成为未来五年内的重要趋势。